|
您所在的位置:福建交警 > 公众服务 > 出行常识 > 正文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朋友圈
疫情之下,这些习惯守护着我们!
2022-11-01 来源:福建政法委清朗天空综合福建疾控、福建卫生报 责任编辑:黄智超

疫情当前,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除了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核酸检测,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守护我们的身心健康呢?下面这份指南值得我们学习

牢记防疫“三件套”“五还要”“扫场所码”

所谓防疫“三件套”,是指在疫情防控期间,公民继续强化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等防疫“三件套”;同时,持续宣传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等防护“五还要”,自觉遵守各项防疫规定。

规范佩戴口罩

在人群较多的密闭公共场所,如公交、地铁、电梯、医院、商场、影院等,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致病微生物的吸入。口罩要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佩戴前后要做好手部清洁或消毒。

养成正确洗手卫生习惯

在有流动水冲洗的条件下,按照“七步洗手法”,可以有效地清洁消毒手部。若无流动水冲洗条件,可用含酒精的擦纸擦洗手部或手用杀菌消毒液涂抹喷洒手部。

保持社交距离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阴冷潮湿、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尽量避开客流高峰,与人交谈、排队、候车时记得保持社交距离。另外,要经常打扫居室,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

疫情防控期间,公民进入超市、商场、景点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要配合工作人员的要求,测体温、亮健康码,以及扫场所码。

场所码是特定场所赋予的一个专有二维码,标明了该场所的名称、位置、联系人等基本信息,可在自动核验健康码信息的基础上,对进入场所人员的信息进行自动登记。在局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扫码记录快速追溯相关人员活动轨迹、及时查找密接人员,为避免疫情扩散争取宝贵时间;同时,应用场所码可以减少个人敏感信息的传递层级和外泄可能。

专家指出,一旦某场所涉及新冠感染者或其他涉疫重点人员的活动轨迹,防疫部门就能通过场所码快速找到相关暴露者并进行管控,这对防止疫情扩散极为重要。

接到流调电话,这样做

流调都问啥?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如果你收到流调电话,可能是你近期与确诊者或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但是你又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接触过,所以流调人员将会问你以下信息,用来追踪病毒的传播路径。

流调工作需要获取的信息:

1. 个人信息:

你姓甚名谁

是何方人士

年龄几何

家住哪里

家有几人

......

(不是查户口的,但问得可能比查户口还详细。)

2. 健康状况:

近期可有不适

近期是否就医

既往疾病史

别来无恙否

……

(非常时期,比你的父母更关心你的健康状况。)

3. 疫区旅游史:

去哪里旅行过

走过的路

到过的地方

……

4. 疫区居住史:

你的老家在哪里?

回去住了没?

......

5. 病例密切接触史:

同乘旅客

近距离交流

居家成员

同事同学

玩耍麻友

围观群众

……

6. 交通工具:

是否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还是自驾……(疫情期间,请尽量做到“两点一线”。)

7. 其他必要信息:

任何对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

总之,流调就是要搞明白:在过去重要时间段里,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发生的那些事儿是否有传播疾病的可能或被传染疾病的风险。流调就是拨开迷雾,找出真相!

接到电话后,如何详尽回忆自己的行程轨迹呢?

1. 查阅记录痕迹

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短信记录、电子支付记录、乘车记录,甚至微博、抖音、照片、日志等,都可以帮您回忆起自己的出行和社交情况。

2. 事件联想

近期您或家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以此为起点,之前或之后几天,您都去过哪里,接触过哪些人。

3. 习惯中的例外

长期养成的生活、工作习惯,比如每天的上下班、外出时间以及熟人圈子,最近出现的例外或新结识的人,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自己的行程轨迹。

4. 共同回忆

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以及有共同出行史的人,这些人对您的行程可能比较了解,也可以请他们一同帮忙回忆。

回忆偏倚在所难免,但是通过查阅记录、相互印证,可以做到详尽的还原自己轨迹,同时也提醒大家:

1.认真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进入公共场所严格落实场所码扫码措施;

2.疫情期间避免聚餐,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的频率,养成记录自己行程的习惯。

流调会保护隐私吗?

必须保护!

看到上述要获取这么多信息,可能有人要问了,会保护隐私吗?隐私保护是绝对的!

重点的还要强调下:

非常时期,务必配合,提供准确的信息。

故意隐瞒情况,不止害了自己和他人,造成疫情传播的还会被依法依规惩处。

守住心理“绿码”,疫情下的自我调适指南

在疫情期间,紧张、害怕、担心、不安等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大部分人都有心理复原力,通过休息、转移注意力等自我调节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心理反应慢慢就减轻消失了。

不同人群应该如何自我调适?

普通市民

1. 关注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早发现负性情绪,也可借助科学的自助式的心理测评工具。

2. 及早用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方式调适情绪(比如找好友家人倾诉自己的烦恼,运动,从事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使用呼吸或肌肉放松技巧、正念、瑜伽等等)。

3. 寻求帮助和人际支持、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彼此表达关心。

4. 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这种情绪是正常。

5. 能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和自己以偏概全或者灾难化的、不合理的想法有关,尝试着去纠正和调整,要提高信息的判断能力,不信谣、不传谣、要看有公信力的官方信息,避免受谣言的误导。

居家隔离人员

居家隔离使得以往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出行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由此带来了心理压力。应该尽快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

1. 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2. 钻研一件事情。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3. 找到一种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自我调整很困难时,可以通过热线或网络咨询寻求专业支持。

4. 进行一项锻炼。定时锻炼。特别是心情烦躁时,可以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可以使用运动或健身APP,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5. 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疑似患者

1. 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官方、正规途径接收疫情信息,理智关注疫情信息,减少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

2. 接纳自己的反应。觉察自身及家人的情绪变化,当焦虑、恐惧、自责等情绪出现时,提醒自己或家人这些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去尝试接纳这些情绪,将它们对生活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3. 规律生活作息,适当放松练习。居家隔离时,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适当的休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

4. 积极关注当下,做自己眼前能做的事情,寻找自己喜欢的放松方式来让自己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运动以及写日志,也可以学习瑜伽、肌肉或呼吸放松训练等。

如果采用以上方式仍然不能得到缓解,甚至逐渐加重,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心理科门诊,或者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心理援助热线

1. 福建省(福州市)疫情心理援助专线0591-85666661

2. 福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591-85666221

3. 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热线0591-85666222

热线将持续为全省公众提供24小时情绪舒缓或危机干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