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福建交警 > 警示曝光 > 正文
分享到微信
向新发力 书写路畅行安新答卷——访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熊飞
2024-04-08 来源:厦门交警 责任编辑:黄智超

《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3期刊发《专访 | 向新发力 书写路畅行安新答卷——访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熊飞》,全文如下:

image.png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福建省厦门市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空间布局,使道路交通整体呈现岛内向心化、潮汐化,岛外“多点分散”的特点。截至2023年底,城市道路里程达3363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11万辆,车辆日均活跃度达124.72万辆。在此形势下,厦门交警锚定“安全与畅通”更加可靠、“管理与服务”更加优质两大目标,以开展隐患治理、打防管控、法治保障、智慧赋能、协同共治、人才支撑“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全力以赴防事故、保畅通、护民生。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熊飞。

本刊记者

厦门市道路空间形态差异明显,在除隐患、防事故、保安全上,厦门交警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熊飞

为了让道路交通更安全,厦门交警主动创稳创安,强化交通安全风险源头预防治理,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防控能力。2023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12.35%,万车死亡率创历年新低。

厦门交警坚持抓前端、治未病,依托党委政府平安办、安委办、道安办平台,做强“三办牵引”,建立交通事故分级调查机制,进一步理顺交通隐患“排查、协调、整改、验收、销号”治理闭环,推动交通安全防控由末端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2023年,会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累计排查整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600余处,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隐患路段整治完成率达100%。同时,锚定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目标,着力加强安全防控。在研判预警上,建立交通事故“风险画像”机制,深挖大数据系统功能,形成事故“热力地图”,实现交通要素与交管勤务“一网融合、一图预警、一体运作”,精准指引打防查控。在源头监管上,建立敏感交通事故“提级侦办”机制,深度溯源追责,倒逼客货运等重点企业责任落实。在查危治乱上,突出以打促防,推行常态化勤务与专项化整治、统一性行动与区域性专打、现场执法与非现场执法“三个结合”,保持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车辆严管态势;创新支撑隐性违法查处技战法,在严管路段路口建设300套违法抓拍预警立柱和124套车辆识别设备,强化违法查处。2023年,全市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6.32%,涉大货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3.55%,涉三轮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5%。

此外,针对岛外道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两轮车、三轮车、大型运输车等重点车型混杂的情况,厦门交警以“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改革为契机,依托交警中队、执法站,建立以7个交警数字警务室为核心的交管最小合成作战单元,实现巡查、处置合一的作战目标,国省道列管覆盖率提升至70.42%。

本刊记者

据了解,厦门市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在提升文明交通水平方面,厦门交警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

熊飞

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与体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厦门交警发挥主责,聚力攻坚,抓住路面主战场,整治与宣传同向发力。

在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厦门交警坚持管在平时、严在日常,管牢主要路口路段,推行“点段长”责任制,落实“一点一策”,逐点细化交通组织改善措施,精细化开展点段秩序“微治理”,做到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实施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行动,设立41条电动自行车严管示范路,投用“骑行超标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智能识别模型,试点运用创新技术辅助执法。整合市场监管、城管、街道、消防、派出所等职能力量,打造源头销售、企业监管、充电停放等全链条共治格局。开展非现场执法+“敲门行动”,组建非现场执法专班,提升非现场图像识别和信息比对效率,对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实行上门落地教育。

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方面,厦门交警注重高频宣传与精准宣教相结合,构建“五维一体”立体式宣传模式。做强高位谋划,建立“4+N”宣传策划制度,围绕事故多发辖区开展宣传策划和帮扶指导,新媒体矩阵粉丝达300余万,同比大幅提升。做深融合宣传,搭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新媒体、LED宣传屏信息发布平台,健全网格协同宣教机制,把宣传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最小一单元”。做精靶向滴灌,推进“三门三站”交通安全劝导,建成综合交通安全宣教基地、企业劝导站103个、农村劝导站216个、护学岗413处,建立职业驾驶人轮训机制;深化文明路口“三选一”教育惩戒机制,组织接受现场教育10万余人次。做优宣教模式,发挥义务交警志愿服务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8400余场次。做新社会宣导,推出《文明交通听我说》《交警开讲啦!》等广播、视频栏目,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刊记者

厦门交警如何以科技赋能实战,推动智慧警务建设转型,有效破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

熊飞

当前,向科技要警力,用数据提升战斗力,已然成为破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的必要之举,也是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厦门交警坚持在深化智慧交管建设上聚焦发力,以科技赋能警务转型,积极探索现代城市道路交通治理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质公安交管战斗力。在智慧警务上聚能攻坚,组建智慧交管建设专班,加快推进智慧交管警务平台(一期)立项,组织开展12项关键技术验证性测试;建立联合创新应用基地建设,与46家共建科技企业、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交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应用,在机动车鸣笛抓拍等5个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在智能疏堵上深化应用,建立道路交通信号配时中心,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生成更加精细、灵活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在东渡港区6个路口建设交通拥堵管控优化平台,构建交通信号智能化控制中枢;按照“应联尽联,可感可控”原则,加快推动全市交通信号机联网联控,全市信号灯联网联控率达100%。在数据赋能上深挖创新,依托交通事故分析预警“热力图”系统,深度分析一般事故警情与实时事故警情数据,将警情、堵情易发的主要路段、时段、涉及车型等要素汇聚建模,通过数据场景化、可视化、实战化,直观展示预警警情规律,有力支撑一线交通警务运作,并探索警用无人机应用,弥补视频网络盲点,辅助交通疏堵保畅工作。2023年平均接处警时长同比缩短1.8%。

此外,人才是科技兴警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厦门交警在人才建设上主动挖潜,制定公安交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刘建设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探索建立大数据人才库,打造集“遴选、培训、考核、实战、提升”为一体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并以建模比武等练兵竞赛为抓手,检验人才培育成效。

本刊记者

为畅通民意渠道,解决民需民盼问题,厦门交警推出了哪些合乎民意、群众认可的“实招”?

熊飞

精准探析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推动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厦门交警以构建全领域民意感知体系为目标,在2023年1月组建启动交管民意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原先由多部门、多渠道分散受理的民意服务模式改变为由民意服务中心统一受理、统一流转、统一督办。实行“集约”办理,设立业务支撑、电话回访、审核答复、分析研判等配套台席,前移业务咨询窗口,将大多数原有需转办多日的业务问题,平均答复时间压缩至8分钟以内。建立相应民意服务“日研判、周分析、月小结”机制,对群众高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分类分项实行即时化处置与“每月一题”点题整治,形成民意服务“受理—研判—督办—整治”全链条闭环,打造“警情+民意”双牵引式交通警务。据统计,仅一年,民意服务中心共受理群众诉求超过30万件,办结率达到98.07%,群众回访满意率达到99.35%。

在畅通民意沟通的同时,厦门交警聚焦群众关注的交管服务难点问题,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提升年”行动,进一步升级信息化手段,建设自助车管所,在全市建成警邮网点23个,警保便民服务站3个,一站式派出所48个,24小时不间断提供车驾管业务服务,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进一步完善车驾管勤务工作手册,一体化提升市、区两级车管所服务水平,精简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实际办件量达50%以上,即办件占比94.8%,擦亮了“全国一等车管所”品牌。